5月9日,公司2013年研發項目在《包鋼日報》公示,8大類65項課題支撐起今年包鋼科技研發的框架。在3項A類課題中,有兩項為新體系汽車高強板的生產與研發,一項關于貝氏體鋼軌的研究。“今年科研課題的特點在于瞄準高端,新體系尚在建設,科技研發已動身先行。”技術中心科研管理處王瑞軍這樣介紹。
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”,這條真理在包鋼已被無數次論證,檢驗真理的實踐動力,則來自于公司科研體制創新的激發。2010年,公司制定《研發項目管理辦法》,從項目的研發、招標、驗收,以及新產品開發、科技成果管理、成果獎勵、專利技術等七個方面做出詳細規定。
“這項《辦法》雖然已經下發兩年,但對公司科研工作依舊具有彌久的推動作用”,技術中心主任趙殿清說,“2012年7月,技術中心對《辦法》進行補充,進一步規范了課題類別中負責人、參加人的排序,與科研人員工資系數結合得更加緊密。”
趙殿清所說的科研體制的“彌久推動”,最直觀地體現在近兩年公司新產品和專利的授權受理兩個方面。2012年,公司生產新產品137萬噸,超計劃37萬噸,噸材售價高于平均價305元,全年為公司增收4.14億元。今年1至4月份,研發生產新產品31.36萬噸,超過計劃進度。在市場持續惡化的形勢下,包鋼的科技創新和不斷提升的新產品產量,一定程度上穩固了市場,鞏固了“包鋼”的品牌。
2011年,包鋼技術專利數首次突破100項,為“十一五”期間總和;2012年專利數達222項,實現翻番。近兩年包鋼專利數的兩次“井噴”,是公司科技體制創新的又一良好證明。
當一批批打著“包鋼”標識的產品換來發展資金,科技“幕后英雄”在艱辛與寂寞背后同樣品嘗到了勝利的喜悅。包鋼被譽為產品最全的鋼鐵企業之一,這也意味著包鋼科技工作者要在鋼鐵的“百花園”中遍撒花種。與辛勞相比,科技體制創新正煥發出對“第一生產力”的強大正激勵。
“板、管、軌、線”是公司精心打造的四條精品線。2012年,包鋼NM450耐磨板完成訂單工業化生產;稀土微合金化高強度熱采井專用套管BT100H,產品實物性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;完成貝氏體鋼合同10316噸,課題被鐵道部列入重大專項課題;抗震鋼筋完成型式檢驗,性能全部合格,具備推廣條件……
2013年,CSP深加工雙相鋼、寬厚板線開發海工結構及高級船板等項目寫入研發規劃;以“包鋼特色”拼音縮寫的“BT”系列無縫鋼管研發將駛入快車道;在鋼軌研發上,技術中心更加雄心勃勃,科研人員已鎖定國內*********別產品攀鋼PD4鋼軌,將加快研發包鋼第三代稀土鋼軌進程,與其一決雌雄。
“科研人員要有一點冒險精神。”技術中心主任趙殿清說,“科技的‘冒險精神’并非‘冒進’,它是在遵循科學規律基礎上的一種探索,是對安于現狀的惰性的否定。而好的科研體制可以讓知識獲得尊重,讓科研人員更加勤勉和執著。”
2012年至今,產、銷、研一體化在包鋼更加深入,不斷深化的科研體制將“白大褂”的視野引向市場。從實驗室到生產現場,從現場到市場,哪條線距離最短?包鋼科技人員正用“智慧”將其拉近。